
最新消息
EMI電磁干擾在AI伺服器與高速運算系統中的挑戰
[2025-10-14]
AI時代下的電磁干擾風險
隨著人工智慧(AI)與高效能運算(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, HPC)技術迅速發展,伺服器架構正朝高頻、高密度與高功率方向演進。無論是AI模型訓練、雲端資料中心或晶片間通訊,系統中數百顆GPU、CPU與網路晶片的同步運作,使得 EMI電磁干擾(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) 成為影響穩定性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AI伺服器為了支援大量資料流,內部佈線密集且高速化,常採用 PCIe 5.0、CXL、InfiniBand、Ethernet 400G 以上的高速介面。這些高速訊號線在傳輸過程中會產生強烈的電磁場變化,若封裝、佈線或接地設計不當,就容易造成串擾(Crosstalk)或輻射雜訊。此外,AI伺服器功耗極高,一台伺服器的電源供應器常超過 3kW,切換式電源模組(SMPS)在高速切換時會釋放大量高頻雜訊,導致系統間干擾與傳導噪聲。
更複雜的是,AI運算集群通常包含數十台甚至上百台伺服器,彼此透過高速交換機與光纖網路連接。若EMI電磁干擾未被控制,雜訊可能透過電源線或地線擴散至整個機櫃,影響其他模組運作,造成系統不穩、計算錯誤或連線中斷,對AI訓練結果產生不可逆的影響。
AI伺服器的EMI防護策略與設計方向
為確保高速運算系統的穩定性與資料正確性,工程師必須從架構、電源、訊號與材料多層面抑制 EMI電磁干擾。
一、電源模組的濾波與隔離設計
伺服器中的高功率電源是EMI主要來源。可透過下列方法降低干擾:
• 使用高效濾波器:在輸入與輸出端加入共模扼流圈(Common Mode Choke)與X/Y電容,降低傳導雜訊。
• 採用多階濾波結構:高頻段使用鐵氧體磁珠(Ferrite Bead)吸收雜訊,低頻段利用LC濾波器平滑電流波形。
• 電源模組隔離:在同一機櫃內,AI GPU電源與主機板電源分區設計,減少交叉干擾。
二、高速介面佈線與封裝設計
在高速訊號傳輸中,EMI與訊號完整性(Signal Integrity, SI)密不可分。
• 差動線設計:保持走線長度匹配與阻抗一致,以減少共模輻射。
• 多層PCB結構:將地層與電源層緊密耦合,形成屏蔽效應,降低輻射能量。
• 封裝層屏蔽技術:對GPU、NIC或AI ASIC採用導電金屬罩(Shield Can)或導電塗層包覆,避免模組間輻射耦合。
三、機構與熱設計整合
AI伺服器運作時產生大量熱能,導熱模組如散熱器、導熱墊與金屬機構件常與電磁防護共用空間。若設計不當,反而可能成為EMI輻射天線。因此:
• 使用 導電塗層(Conductive Coating) 的金屬外殼,既能散熱又可屏蔽輻射。
• 導入 吸波材(Absorber) 於散熱器與電源模組之間,吸收高頻電磁波能量。
• 設計接地彈片(Grounding Spring)確保機構間接觸良好,避免浮地共振。
四、EMI預測、監測與AI輔助分析
為因應複雜的AI伺服器架構,業界已開始導入 AI輔助EMI模擬設計。透過機器學習模型,能自動分析PCB佈線、模組佈局與電流流向,預測干擾熱點並提出修正建議。同時,在實際運行階段,伺服器可搭配 即時EMI監測模組(Real-time EMI Monitor),持續追蹤電磁環境變化,提早發現異常。
五、未來發展與設計趨勢
未來的AI與HPC系統將朝 更高頻率、更低延遲、更高整合度 發展。這意味著EMI挑戰將更加嚴峻。產業正積極開發新型防護方案,例如:
• 主動式EMI抑制晶片(Active EMI Suppression IC),可即時產生反相信號抵銷雜訊。
• 奈米磁性吸波材料,能在毫米波頻段有效吸收高頻干擾。
• 整合式電磁防護封裝(EMI-shielded Package),在晶片製程階段就導入屏蔽層結構。
總結來說,EMI電磁干擾已不再只是「測試階段的問題」,而是AI伺服器穩定與性能的關鍵。從電源模組、信號通道到機構結構的全方位防護,將成為確保AI運算精度與可靠度的核心工程任務。